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AI国家队”云从IPO注册获批,巨额亏损的现实如何撑起人工智能的理想未来?

2023-03-03 10:012130

春来万物生,AI 企业的IPO故事又开始了!

2021年12月30日,商汤走过7年的12轮融资长跑,正式官宣港交所敲锣上市交易,一跃成为AI 领域全球最大 IPO。

4月6日晚间,证监会批复同意云从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距离上市只差启动发行承销工作的这临门一脚。

自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四家企业被冠以“AI四小龙”称号起,便成为行业中万众瞩目的“当红炸子鸡”。


近年来,一众AI独角兽先后申请上市。但受限于技术落地、持续的亏损、竞争加剧等诸多因素,“AI四小龙”的上市之路相对坎坷。

商汤、云从率先突围,或许将给其他AI独角兽看到希望。那么对于AI 明星企业来说,上市是否意味着渡金,从此开始“走花路”?

亏损成AI企业撕不掉的标签

上市实属无奈?

尽管上市光环加身,但AI企业的营收、盈利等财务情况仍然成为首要被关注的焦点。毕竟AI企业的营收难、盈利水平不高, 持续亏损成为目前行业“魔咒”。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2018-2020的营收分别为4.84、8.07和7.55亿元。其中,2018年和2019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650.17%和66.77%,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营收同比下降6.51%。

整体上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却是连续三年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7.2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据云从科技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55亿元,同比增长105.7%,其营收规模有所增长。但营收规模的扩大始终无法覆盖高额的成本支出。究其亏损缘由,从招股书中,我们也得以窥见一二。

作为科技型企业,巨额的研发投入也成为云从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48亿元、4.54亿元、5.78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是30.6%、56.3%和76.6%。

除大量的研发投入外,针对2019年的巨额亏损,云从表示,2019 年公司对高管和核心员工实施股权激励,且未设置服务期或业绩指标等限制性条款。

此次股权激励母公司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为12.75亿元,促使其2019年管理费用率大幅度增长至181.7%。

此外,云从销售费用也整体偏高,且销售费用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年-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6.6%、28.3%、36.3%。

因此不难看出,在销售、管理、研发三座大山的重压,云从迟迟未能实现盈利。

对于科技领域,尤其是AI独角兽企业来说,研发投入、专利自然不在话下,但由于AI技术研发投入巨大,营收增长是最大的难点。

业界普遍认为,持续亏损是AI独角兽被科创板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那么云从为何能获得科创板的“青睐”呢?

从相关财报解读来看,尽管云从长期亏损,但其在商业落地和变现上所作出的努力与科创板的本意是相符的;

此外AI作为硬科技的代表,未来也将是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随着商汤科技、格灵深瞳的成功上市,已经预示着资本市场不断向AI企业抛出橄榄枝,是否成功上市则是一块很重要的试金石。云从沿着相同的道路发展则有力地证明AI完全具备硬科技特征和科创属性。

图源:pixabay

在云从落实函回复中指出:未来一定期间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出现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且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影响、下游行业需求显著放缓等不利情况,公司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存在持续扩大的风险,当务之急是如何能够扭转持续亏损的财务数据。

不可否认AI独角兽企业在特定领域和场景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研发投入太高,而且找到场景落地实施并不容易,因此AI企业很难立刻产出回报,获得盈利。面对庞大的成本支出,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

综合来看,AI 企业面临巨额亏损,不断烧钱等尴尬局面,融资需求推动企业瞄向科创板可以说是成为抓住“扭亏为盈”的救命稻草。

背靠“国家队”标签出道?

两大业务驱动产业版图

不同于商汤港交所上市,云从科技选择登陆A股科创板。面对云从的成功上市,有不少人认为,其带着“国家队”的标签出道,因此上市来得容易一些。

云从科技由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而出。2017年,除资本领投外还获得广州市政府对云从科技的20亿政府资金支持;

2018年10月,云从B+轮超10亿融资中也可见包括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粤科金融集团、上海联升资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中国国家战略投资者的身影。

2020年5月,云从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工商银行、海尔金控等产业战略投资者也“在列”。

在短短几年间,云从实现了AI操作系统与平台领域从无到有再到迅速成长行业大牛,在推动技术突破创新和应用落地方面也屡破世界纪录。云从自研的跨镜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AI技术处于领先水平。

云从还多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以及重点科研院校的27个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在多个国家级AI智能项目中担任牵头单位,更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公安部行业标准等3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此外,云从的创始人周曦,也曾以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身份引进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长等职位。

不难发现,在资本层面,云从事一家根正苗红的中国企业。多轮全内资和政府基金的融资背景,使其“AI国家队”底色不断强化。

尽管“出道配置”过硬,但云从绝非坐等“投食”。

据云从招股书中介绍,目前其营收结构主要由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两部分业务构成。

2018-2020年,云从科技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分别为4.52亿元、5.97亿元、5.1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3.3%、74.0%与68.2%。目前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是公司营收来源的主力军。

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收入分别为0.31亿元、1.83亿元、2.3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4%、22.7%与31.4%。该项业务的营收贡献正在不断在增加。

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和业务深耕,云从科技通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轮驱动逐步实现场景落地应用,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商业壁垒。

报告期内,云从确认收入的项目数量由2018年的648个增加至2020年的2256个。

2018-2020年期间,智慧治理场景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5.49%、60.08%、57.75%,为公司最主要的终端应用场景,面向治安、社区、校园、医院等场景提供多类型解决方案。

图源:pixabay

智慧金融场景18-20年该场景营收占比分别为10.9%、18.9%、23.9%,逐渐成长为第二大核心应用场景。

未来几年,云从认为公司还将在银行系统合规、营销、风控等领域均会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

此外,在券商和保险领域,未来发展潜力较强,预计未来几年在该领域的业务发展速度较快。

本次云从上市募资,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外,分别投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三个项目。

其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占比最大,达到38%;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和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分别占比22%。

综合来看,云从的两大业务中,解决方案负责赚钱扩大营收,发展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而营收占比仅30%利润占比却超过55%,且整体营收占比还在不断提升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未来,基于自主研发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产品和AIoT硬件设备,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个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将成为云从长期的发展根本。

上市≠前途光明

多重隐忧亟待解决

当下,国内 AI 企业在研发、人才等领域投入巨额资本,力求在规模业务和效应上实现提升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国内AI赛道持续“烧钱”成为常态,AI创业公司更多关注的或许不是如何盈利,而是如何尽快止亏,这或许也是云从能抢先上市的原因之一。

此番云从注册获批,侧面说明云从的业务模式和发展路径获得来自资本以及产业界的认可和支持,也给正在AI规模化扩底爬坡中的企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但上市带来的短期资金支持和光环并不能一直普惠AI企业。

目前,国内AI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互联网巨头、传统软硬件厂商、AI四小龙等独角兽企业。

就云从而言,企业营收规模以及研发投入等方面,云从科技与“同门师兄们”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不仅包括核心算法技术实力的比拼,也存在人工智能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较量。

另一方面,云从科技还面临互联网巨头角逐AI领域、传统行业厂商转型AI等竞争风险。

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的布局,强大的研发能力不断刷新AI行业竞争格局。同时流量、财务等方面的硬实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等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若互联网巨头们大势起,云从科技等四小龙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此外,海康、大华等厂商在硬件、供应链等有着深厚积累,推动产品AI化的进程将为激烈的竞争持续加码。

面对激励的竞争环境,加之技术上短时间难以取得压倒性优势,盈利问题仍然是云从之后无法回避的“大考”。

深不见底的研发投入以及创新的研发成果占领天平的两端,拉扯着AI企业。

因此无论是云从还是对于整个AI行业,行业仍将持续洗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只差敲钟挂牌的云从科技,想要讲好资本故事关键还在于解开亏损魔咒。

资本逐利,融资上市给予的喘息期一过,自我造血能力撑不起高估值,上市也终将成为泡沫。

2025年,云从能否顺利扭亏为盈,仍需时间考量,但市场留给“AI”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