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医疗、制造到元宇宙,无所不包,以2020年收入计算,商汤科技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公司。
近日,港交所披露了商汤科技的上市招股书。这让外界首次对于这家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公司的商业版图一窥端倪。
营收超AI三小龙之和
从招股书来看,商汤科技的营收位列AI四小龙之首。2019年营收达30.26亿,超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之总和。2020年的营收增长至34.46亿,同期旷视科技13.91亿,云从科技7.55亿,依图科技未披露。
在招股书中,商汤科技援引沙利文的报告称,以2020年收入计算,商汤科技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公司。
《科创板日报》注意到,在其营收中,有一小部分来自于政府补贴。2018-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分别获得2.06亿、2.49亿、3.52亿及1.17亿的政府补贴。
虽然营收远超对手,但商汤科技也难逃AI行业普遍亏损的魔咒。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2.2亿、10.37亿、8.78亿元及7.26亿元。
高昂的研发投入是亏损主因。2018-2020年,商汤科技的研发支出分别为8.48亿、19.16亿、24.53亿,占总营收的45.9%、63.3%及71.3%。2021年上半年的全部营收更是全部投入了研发。以17.71亿的研发开支,占据总营收的107.3%。
造成研发投入如此之大的关键,最大因素就是AI人才太贵。报告期内,员工的薪酬福利分别占据研发投入的60.4%、58.3%、63.9%、72.5%,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据猎聘联合 GMIC 发布的《 2018 AI 人才竞争力报告》,AI 领域从业者平均薪资高于互联网行业平均薪资,最高季度平均年薪达 33 万元,高出互联网平均年薪近 5 万元。
在销售成本方面,商汤科技2021上半年为4.47亿元,同比增长85.9%,占总体营收的27%。包括服务器、组件、半导体的硬件成本,以及项目第三方分包服务费等。
从财务数据来看,商汤科技较为亮眼的是毛利率。从2018年的56.5%增至2019年的56.8%,进一步增至2020年的70.6%,并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73.0%。而旷视科技、云从科技2020年毛利率为44.24%、43.21%。
这是由于软件产品比硬件产品往往能拥有更高的毛利率。相比同行纷纷推进从“软到硬”的转型,商汤科技表示将依然以提供软件平台为优先。
智慧商业、智慧城市占总营收80% 覆盖汽车、医疗、制造等各行业
从招股书来看,商汤科技把自身定位于一家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软件平台的客户数量合计已超过2,400家,包括超过250家《财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119个城市以及超过30余家汽车企业,并覆盖超过4.5亿部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
商汤科技表示,收入主要来源于软件平台的销售,包括软件许可、人工智能软硬一体产品及相关服务。硬件由第三方生产,部分硬件由公司设计。
近年来,AI在产业中如何规模化落地,是业内探讨的一大重点。因此,商汤科技也打出了赋能千行百业的旗号,并把业务布局至汽车、医疗、工业制造、物业管理、城市管理、消费电子等各个行业。
商汤科技将其业务领域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其中,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占营收80% ,是公司的大部分现金流来源。
智慧城市,作为视觉AI公司最早的落地场景,迄今也是大多数AI公司最大的商业化领域。比如,旷视科技2020年智慧城市业务收入为5.93亿元,占据总营收的43%左右。
而商汤科技的智慧城市业务,2021上半年占据公司总营收的47.6%,收入达7.86亿元。这一板块为to G业务,从出行和交通管理、城市服务、环境保护、应急响应等各方面支持智慧城市管理。
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简称“城市方舟”)是支撑其开展智慧城市业务的核心。城市方舟内含14,000多个人工智能模型,将城市视觉信息即时转化成运营洞察、事件警报及管理行,用于对公共设施状况的检测及追踪自然灾害的影响。
截至2021年6月30日,城市方舟已经在国内外119个城市部署,连接了超过100万个物联网设备。
商汤科技智慧城市业务布局
智慧商业是其另一大主力业务,2021年上半年占公司总营收的39.2%,为6.47亿元。这一板块为to B业务,通过AI来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2021年上半年,公司服务了635个智慧商业客户。
商汤科技介绍,面向智慧商业的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简称“企业方舟”),作为一个一站式软件平台,内含9,300多个人工智能模型,支持各种应用,能够充分满足客户跨场景、跨行业数据感知和流程自动化的业务需求。
企业方舟令客户能够以免代码、模块化、灵活及可扩展的方式部署,广泛应用于诸多垂直行业,包括制造、基础设施、交通、商业空间管理、住宅物业管理及金融服务。
从招股书中列举的案例来看,该平台的具体应用,包括了产业园区展馆、住宅物业的异常监测和警报,帮助汽车、制糖厂等开展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自动检测,以提升良品率,高铁电缆、变电站的智能维护和异常监测等。
商汤科技的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两大板块的业务规模较小,分别占据营收的8.9%和4.3%,上半年营收规模为1.48亿和0.7亿元。
其中,智慧生活主要面向手机厂商以及物联网设备制造商,为手机、AR及VR设备、智慧大屏及消费级无人机,提高图像和视频的质量,丰富影像的内容细节。商汤科技列举了为某手机厂商实现单摄像头背景虚化效果,以及AR拍照、户外AR导航的例子。
公司还与手机厂商、半导体制造商、移动应用开发商及游戏开发商合作,来拓展元宇宙业务。该业务可以简单理解为把现实世界在虚拟数字世界进行3D重建。比如,旅游景点的沉浸式AR导览,视频网站的虚拟主播互动,让游戏玩家以虚拟化身进行社交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生活板块包括了AI医疗业务。商汤科技表示,公司已与中国的16家三甲医院合作,以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制订治疗规划及康复建议。
随着智能汽车的火热,自动驾驶俨然成为各大AI公司主攻的方向。商汤科技的入局可追溯到2017年。当时,商汤科技成为本田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其提供自动驾驶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商汤科技正式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新品牌SenseAuto绝影,推出智能车舱和智能驾驶产品,智能车舱产品包括人脸识别认证、驾驶员分析系统、乘客分析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智能驾驶包括ADAS辅助驾驶系统、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
在招股书中,商汤科技自称是亚洲首个与全球前五大汽车企业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公司。截止目前,与30余家汽车公司合作,并获选为50多个车型的供应商,在未来数年内,向其2,000多万辆汽车供应绝影产品。
据悉,商汤科技已经推出了一款L4自动驾驶产品SenseAuto Robobus,用于巴士运营公司的自动班车服务。
12轮融资52亿美元 22项对外投资累计8.4亿
自成立起,商汤科技总计获得12轮投资,总融资金额为52亿美元。其主要投资人包括软银、春华、银湖、IDG、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上海国际集团、赛领和鼎晖等。其中,软银持股14.88%,淘宝中国7.59%,春华资本3.08%,银湖资本3.05%,IDG资本1.42%。
公司采用了同股不同权架构,分为A类股和B类股。A类股每股拥有10票的权利,B类股每股1票表决权。公司创始人兼执行董事汤晓鸥持有69.06亿股A类股和18.92亿股B类股,持股21.73%;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会执行主席徐立持有2.86亿股A类股和5.65亿股B类股;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王晓刚持有2.32亿A类股和3.02亿股B类股;联合创始人兼董秘徐冰持有1.04亿股A类股和2.52亿股B类股。三人总计持股12.17%。
除了拓展自身业务,商汤科技还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来拓展版图。完成了22项投资或收购,总计投资额8.4亿元。投资项目涉及服务器、车联网、数据中心、汽车摄像、AR眼镜、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据隐私、媒体云、汽车安全及数据服务、物流物联网、固态硬盘、纺织品B2B平台等各个领域。
此次IPO的募集资金中,60%用于提升研究及开发能力。其中,约10%将用于扩大公司AIDC(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约10%将用于加强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能力及开发自有的人工智能芯片解决方案;约15%用于提升与人工智能模型有关的能力;约25%用于进一步开发产品,并增强其他人工智能研发能力,以维持行业领先地位。
训练人工智能模型需要高昂的算力成本。根据沙利文的报告,随著数据量快速增加,以及算法变得越来越複杂,过去十年训练最先进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算力已累计增加一百万倍。例如,OpenAI的GPT-3语言模型训练需要570GB的文本数据及355个GPU年(一块GPU运行355年的运算量),耗资约1,200万美元。
为此,商汤科技计划将大量资本支出投入人工智能基础架构,以提升人工智能模型量产能力。目前,公司已在各地建立了23个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集群,拥有超过20000块GPU,总算力达到每秒1.17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主要用于以支持AI模型生产。公司还在建设上海临港AIDC,将于2022年初完成,预计会成为亚洲最大的超算中心之一,建成后算力将达到每秒3.74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此外,商汤科技的人工智能专用芯片STPU已实现量产。该芯片为AI推理芯片,为智慧商业及智慧城市业务的智能视频分析而定制。截至2021年6月底,共量产了1.1万个STPU芯片。公司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训练芯片的开发。
除了用于各种AI项目研发,剩余募集资金的15%将用于投资新兴商业机会以及提高产品及服务在国内外各垂直行业及企业层面的采用率及渗透率;约15%用于寻求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以就产品开发及服务,以及开发及行业渗透实施长期发展策略,并培养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约10%将用作运营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