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大作
此前,AI四小龙持续亏损、登科受阻,投影出“AI估值泡沫,风口浪潮已褪”的现实。反观AI四小龙同期的独角兽格灵深瞳,6月22日科创板IPO受理,拟募资10亿元用于AI算法平台升级、创新应用研发等项目。
前几年,资本疯狂“砸钱”,包括格灵深瞳、AI四小龙在内的AI初创企业估值水涨船高。然而在巨资的投入下,这些企业并未都能实现盈利。
今年3月份,依图主动申请中止IPO,旷世被曝转战科创板后也无下文,云从正在进行IPO审核,AI企业争相上市,IPO赛道异常热闹。但据公布资料来看,冲刺IPO的AI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连年亏损。
由此来看,各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还有待考究,历经过去的辉煌时期,如今的AI领域行业如何、企业的未来发展如何成为大众新的关注点。
估值泡沫 AI产业投资熄火
纵观AI行业,2015年以来,各大互联网企业布局AI产业,创业公司与日俱增,资本也你追我赶地进入赛道。短短几年内,视觉计算、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等AI领域都有资本的身影。
据相关数据,国内AI领域,在2015-16年期间的投资额高达387亿元;2017年一年则完成202次投资,拿到10亿美元的投资额;2018年,以四小龙为代表的AI创业公司更是融资拿到手软,仅3个月的时间,四小龙就到手100多亿元融资额。
相比前几年的热火朝天,如今的现实更是泼了资本一大盆冷水。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约9成的AI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其余的1成盈利企业基本是技术供应商。就现在IPO赛道的AI企业来说,其呈现的财报数据也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整体来看,起初的AI企业核心团队技术很强,但尚未形成商业化、场景化和整体化的落地,更多的只是销售算法。正如格灵深瞳CEO赵勇反思:17年以前,格灵深瞳的技术团队非常强大,但产品方面很弱,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弱。
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算法的门槛也随之降低,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人脸识别算法从最初的价值上千万元已经跌到了40万元。
热浪退却,投资进入沉默期,各企业也明白靠“讲故事、博眼球”已经不能换来融资了,现在到了拼应用落地、拼解决行业痛点的时期。唯有将AI的赋能效应向社会各行业各方向延伸落地,才能使企业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
AI企业冲刺IPO或为最佳出路?
回到前文所说的格灵深瞳冲刺IPO,从主营业务来看,格灵深瞳将AI技术中的视觉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切入应用场景,为智能商业、体育健康、智慧金融、公安大数据等提供解决方案或AI产品。
目前,格灵深瞳已实现多产品技术的落地应用,19年的深圳安博会,格灵深瞳在接受慧聪物联网专访时曾表示其主要产品“深瞳灵犀”围绕智能引擎、AI赋能方面,实现了跨境全目标追踪的场景体验,节省用户能耗资源。深瞳大脑作为格灵深瞳核心技术的驱动平台,赋能企业AI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技术实现。
此外,出自格灵深瞳城市管理方面的落地应用涉及全国多省市的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等国家单位;智慧金融方面的应用覆盖全国农业银行共计上千家分支机构;智能商业则被中国石化、现代汽车等大型企业应用。
据其招股说明书,未来格灵深瞳将更注重应用场景落地的战略性投入,研发仍是重点投入方向。然而研发难度大、投入高造成净利亏损是行业常态,
有业内人士认为,AI企业冲刺IPO,是企业寻求资本支持研发投入的帮助,也是企业主动谋求竞争优势的体现。上市也许是当前维持生存在最好选择,但上市之路漫长且布满荆棘,结果如何还有待观望。
总结:AI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虽然AI企业冲刺IPO不被大众看好,但目前AI产业仍增长迅猛。
就大产业来看,2019年,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88.6亿元,预计2025年可达453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8%。而从细分的计算机视觉领域来看,2019年,该领域规模占总产业的58.2%,市值为633.3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至153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9%。
计算机视觉领域作为拟IPO的AI企业主方向,现已取得较大突破,市场份额占比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对于“AI风口浪潮已褪”与“企业争相上市,AI产业前景利好”的争论,不少业内人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我们收集的部分评论供大家参考。
最终,哪家企业抢先IPO,我们暂不得知,可知的是,这市场足够大,空间足够广。